">
| 2025-05-21 10:26:52 編輯: 葉美霞 審核人:葉玲玲 閱讀次數(shù):7561 |
在太湖縣城西鄉(xiāng)樹林沖的靈秀山水間,一棵蒼勁的老樹靜立百年。虬枝舒展,枝繁葉茂,斑駁樹皮鐫刻著歲月年輪。在這座老樹的庇蔭下,居住了170多戶700多人,生活在這里人都有著一份與生俱來的“文化自信”,只因這是名副其實的“狀元之鄉(xiāng)”。

村里的老人李敬政是狀元李振鈞家族的第六代后人,據(jù)他介紹,原來這地方有很多樟樹,老地名叫樟樹林,在清朝道光和嘉慶年間,狀元李振鈞與其父李長森、兄長李振祜父子“一門三進士,在外地做官回來以后會在這里一座亭子里休息,他們休息過的亭子被稱為“接官亭”。


站立在先人曾經駐足的地方,李氏后人李登求的思緒也飄散在百年之前,言語之中滿是對先祖的追憶與崇敬。“我們樹林沖李氏家族以讀書為正業(yè),以家風為堅守,終成太湖縣名門望族。明清兩朝科舉考試中,樹林沖李氏家族共考取12名進士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)李長森榮登一甲一名,金殿傳臚。長子李振祜嘉慶六年(1801)中進士,次子李振鈞道光九年(1829),大魁天下,狀元及第。他的曾孫李德星光緒二十八年(1902)中進士,太湖有一句話‘一門四進士,十里兩狀元’說得就是他家直系親屬四代人。”

如今亭臺雖湮沒于時光,老樹依舊守望著這片土地,枝椏間漏下的斑駁光影,仿佛在拼接著昔日的文華盛景。透過婆娑樹影,人們依稀看見太湖最后一位狀元李振鈞,在歷史長卷中揮毫寫就的癡情詩行與傲骨文章。

十六歲那年,才華橫溢而孤傲不羈的李振鈞迎娶了年長近四歲的桐城才女汪正珠。婚后,汪正珠如姐如母般包容丈夫的任性,鼓勵丈夫考取功名,這段琴瑟和鳴的婚姻,讓李振鈞從輕狂走向成熟,為他日后蟾宮折桂埋下伏筆。奈何紅顏薄命,自幼體弱的汪正珠在二十五歲芳齡香消玉殞。病榻纏綿之際,她仍牽掛著丈夫的科舉前程。愛妻離世后,李振鈞沒有忘記夫人囑托高中魁元。可是失去摯愛的他,重歸了孤傲本色,常借酒澆愁自嘲“呼我為狂我不辭”。狀元及第的榮耀未能照亮仕途,他因“語言戇直,傲岸不羈”與官場格格不入,最終四十五歲郁郁而終,以生死相守兌現(xiàn)“待儂先理葬詩墳”的泣血誓言。

聆聽著凄美愛情的深情呢喃,感受著傲骨文人的清風浩蕩,樹林沖這片厚重又浪漫的土地似乎處處珍藏著文化記憶的寶貴碎片,綠蔭邊的一潭古井至今仍泛著幽深清光。據(jù)說,這是明代巨誠公后裔獻武、獻臣、獻齡三兄弟所開鑿的,當年全村人就靠著這口井生活。
當時的先人或許也未曾料想到,這脈泉水將滋養(yǎng)出明清兩代十二位進士。自明弘治李淳首開文運,到清光緒家風傳承,這里孕育出“父子鼎甲傳臚,兄弟同榜登科”的文化奇觀。李長森“李鍋巴”的雅號傳揚清廉之風,李振祜“六大人”的尊稱挺立剛直之骨,還有李德星、李振翥等俊杰在吏治、軍事、文教各領域建樹非凡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李氏獨創(chuàng)的“優(yōu)生田”制度,鼓勵族中子弟讀書,讓“代有青衿出深山”的人文佳話綿延至今。

漫步林沖村,歷史脈搏在磚石紋路間跳動。明清石鼓靜默訴說著過往,環(huán)蔭閣仿佛仍有書聲瑯瑯,而新時代的傳承者正為狀元之鄉(xiāng)譜寫時代新章。李傳文是李氏后裔,現(xiàn)在北京從事知識產權商標品牌工作、法律服務行業(yè),身處異鄉(xiāng)的他腦海中經常浮現(xiàn)小時候依偎在爺爺奶奶身旁,聽他們講先祖?zhèn)?ldquo;崇文、讀書”、扶困濟貧故事的美好時光,“崇忠孝,敦親睦,篤詩書,勤耕作”的家訓始終烙印心間,對家鄉(xiāng)濃厚的情感化為了他十多年深耕狀元文化的動力源泉。工作之余他研究先人的詩詞文章、狀元精神,曾多次組織在京開展李氏家風學術研討會,他堅定地說“我作為太湖人樹林沖人,也作為李氏家族的后人,我有責任有義務把狀元文化、狀元精神發(fā)揚光大,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義務。”

作為一名法律從業(yè)者,李傳文被授予“2019—2020”年度北京市律師行業(yè)黨建之友的等諸多榮譽稱號,從小耳濡目染的狀元文明在此刻凝聚為敢于擔當?shù)姆ㄖ尉瘢麑鹘y(tǒng)文化中的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轉化為對司法正義的追求,又以對法治事業(yè)的堅守詮釋著李氏家風與時俱進的內涵。

潤澤無聲、歲月留痕。為了以最真切的行動回饋桑梓,同時讓狀元文化得到更好的宣傳推廣與傳承,李傳文今年特意從河北曲陽精挑細選運送了40噸風景石回饋家鄉(xiāng),回報家鄉(xiāng)。也是將狀元文化的點點滴滴刻于溪畔青石里,讓先賢古訓永存在青山流水間。

“這些石頭都是從河北曲陽,中國石雕之鄉(xiāng)那邊購運過來的。這些景觀石,對鄉(xiāng)村振興和地方的景觀能夠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,也是我作為太湖在外的游子,對家鄉(xiāng)一點小小的貢獻和熱愛家鄉(xiāng)的一點點心意。”
這些風景石讓歷史故事、狀元佳話化為可觸摸的文化景觀,崇文尚學的傳統(tǒng)精神實現(xiàn)了具象化表達。他不僅用青年擔當延續(xù)了家族文脈,更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家鄉(xiāng)發(fā)展的創(chuàng)新路徑,李傳文的故事本身,或許正是狀元精神在新時代最生動的實踐。
在狀元公的太祖父建造的竹塢公祖堂前,還刻有李傳文捐贈的石碑,碑文上刻有“忠、孝、節(jié)、義”四個大字。每逢春節(jié),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李氏后人都會重聚祖堂,感受先人遺風,共敘鄉(xiāng)親情深,他們也在各自的領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(xiàn)著狀元文明,實現(xiàn)李氏家風一代代的傳承與接力。

李氏后裔,狀元文化研究學者李登求說:“李氏狀元文化家風延續(xù)至今,影響了家鄉(xiāng)后人特別是讀書和正業(yè)方面,樹林村走出了世界圍棋冠軍李軒豪、樹林沖巨誠后裔,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,這些都是狀元文化的榮耀、也是狀元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(xiàn)。”放眼全國,政界公仆、商界精英、文化使者、學術先鋒……各行各業(yè)的“李家人”身上,都躍動著“克勤克儉,唯讀唯耕”的家風基因。那泓浸潤過十二進士墨香的清泉,此刻正滋養(yǎng)著新時代的文化幼苗。如今,李氏文脈早已突破祠堂香火的范疇,化作每個平凡靈魂對至真至善的堅守。
從“接官亭”前的風光到學術研討會的講壇,從承載歷史的遺跡古道到文化廣場前的鄉(xiāng)村新貌,樹林沖的狀元文化既是歷史的回望,也是未來的啟航。它印證了“詩書繼世長”的永恒價值,更在新時代激蕩出崇德向善、文化自信的澎湃力量,早已超越家族榮光的范疇,升華為一個民族對知識與品格的永恒追尋。正如李振鈞詩中所言:“最愛多情清靜水,不因河曲強回頭”,這泓穿越時空的文化清流,恰是中華文脈綿延不斷的永恒見證。(劉輝 王璇)